浪痕经雨 林影吹寒 晚来无限萧瑟 野色分桥 剪不断 前溪风物 船系朱藤 路迷烟寺
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句仄仄仄读平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句
远鸥浮没 听疏钟断鼓 似近还遥 惊心事 伤羁客
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句仄仄平平句平平仄读平平仄韵
新醅旋压鹅黄 拌清愁在眼 酒病萦骨 绣阁娇慵 争解说 短书传忆 念谁伴 涂妆绾髻
平平仄仄平平句平平平仄仄句仄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句平仄仄读仄平平仄韵仄平仄读平平仄仄句
嚼蕊吹花弄秋色 恨对南云 此时凄断 有何人知得
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句仄平平平仄韵
宋 刘一止 1078 - 1160 一首清 李符 1639 - 1689 二首查慎行 1650 - 1728 二首 龚翔麟 1657 - 1718 二首 郭麟 1767 - 1831 一首 袁绶 一首 叶绍本 一首 苏穆 一首 裴维安 一首 周之琦 1782 - 1862 一首 张祥河 1785 - 1862 一首 姚燮 1805 - 1864 一首 黄燮清 1805 - 1864 二首 杨葆光 1830 - 1912 一首 张慎仪 1846 - 1921 一首 王鹏运 1848 - 1904 一首 朱祖谋 1857 - 1931 一首 近现代 潘飞声 1858 - 1934 一首赵熙 1867 - 1948 一首 周岸登 1872 - 1942 二首 徐树铮 1880 - 1925 一首 吴梅 1884 - 1939 一首 王易 1889 - 1956 一首 吴湖帆 1894 - 1968 一首 赵尊岳 1895 - 1965 一首 宋词 一首 | 鸭头酥雨,雁背尖风,峭帆催别春市。 几月秦淮,换细葛、芙蕖香里。 秧珑耕蓑,柘村缲茧,顿牵乡思。 上层楼试望,甚处家林,斜阳外、重重水。 西邻旧筑渔矶。 共棋灯笛月,今隔千里。 银沫青笺,盼不到、一双花鲤。 料只在、吴根越角,谁与衔杯伴吟袂。 且待归来,约移秋艇,采菱红莼翠。 鹊巢门巷,老树低墙,映檐一带城雉。 三径频开,俗士驾、寻常不至。 雕斛栽花,瓷盆养石,满栏苍翠。 爱微霜初度,浓日犹温,都未有、残冬意。 楚南风物无多,剩何参老去,能谈往事。 清景依然,只难得、閒人如尔。 拟约个、酒徒再到,想见梅边雪翻蕊。 洗研求题,尝茶看画,与重揩棐几。 鲤鱼风急,鸭觜船轻,卸帆曾记秋也。 金粟墙阴,正香雨、夜将阑也。 红杏尚书,青州从事,醉还歌也。 洒凉云片石,葛粉来禽,同游客、查生也。 潮升潮落江头,恨樟亭返照,岐路分也。 语水菰城,问屐子、甚时閒也。 待八月、初鸿未至,十样蛮笺付谁也。 但展桃笙,绿尘生处,梦横塘人也。 文鱼衔尾,綵鹢排头,移来一痕波软。 小小窗棂,正雨过、筠帘齐捲。 越纻裁前,吴绵坼后,停针人倦。 趁洗头盆好,蘸碧挼蓝,犹怜取、馀香染。 知伊住近横塘,有机中素织,石上纱浣。 髻绾抛家,便一任、絮萍漂转。 算直北、风埃扑鬓,只恐罗衣暗中换。 弄暝天光,舵楼晚饭,想心情都懒。 竹云罩径,桐露飞檐,秋光此际清绝。 老屋三间,占几许、林风池月。 棐几无尘,湘帘似水,炉烟初歇。 看碑摩碧落,砚涤红丝,闲吟处、仙凡隔。 绿天尽展蕉阴,有幽人把卷,襟怀冰雪。 试数家声,是百尺、楼头标格。 想乡国、花桥香径。 水木空园弄明瑟。 忆煞当年,牵船曾住,也茅庵支得。 西窗风劲,弄影寒梅,向人无限萧散。 月朗湖空,记对把、红牙低按。 鸦髻蝉鬟,黛眉丹靥,海棠香绽。 唤罗浮旧梦,共蝶醒来,朱弦冷、尘衫换。 人间侠骨仙才,借杯浇块垒,都作秋叹。 恁好芳华,总付与、紫箫声婉。 送凄楚、斜阳一抹,照到伤心画楼畔。 海国涛生,更飞仙剑,斩鲸鲵教看。 笠扶春影,策袅烟丝,曲尘销尽岚翠。 九十风光,荡三十六湾流水。 鸟带唐音,土余秦劫,访诗无地。 问城南草蔓,杜曲荒凉,休重说,樊南李。 回头岸折如山,认荒祠杜老,苔暗题字。 院主园宾,算未许、撷芳人记。 恋梦语、茶香清嫩,一角斜阳碎波里。 怨绿愁红,满田莺粟,觅吟情知未。 液池擎艳,渌沼含馨,湿云飞满凉翠。 千叶香心,荡三十六湾秋意。 倚盖天长,浣衣人杳,卷波无际。 认珠盘冷浸,一抹横塘,重重碧、重重水。 嫣红半落谁怜,但参差远影,还蘸吟袂。 鹭送鸥迎,料未许、夕阴吹碎。 唤小艇、青奁摇梦,待觅风痕过烟尾。 甚日开门,藕花多处,约词仙同醉。 按:【原注】藕花多处别开门。亦白石句。 剪青抽管,织絮添毫,几枝风力犹劲。 小润分携,写不尽、江湖秋影。 麟角嗤工,鼠须惭雅,别成新颍。 认湘筠削处,五色丝缠,花笺浣临池称。 分明似水轻寒,又梢梢笔意,纸上堪听。 郭索前尘,争换了、春蚕声迸。 不宜画、妆楼远黛,只合篷窗弄低暝。 后夜吟镫,为君清讽,想烟荒波冷。 断虹衔夕,画水横秋,片帆摇转回港。 雁悄无声,带几叶、荻芦来往。 千里怀人,半生愁别,此时情况。 又绵绵一笛,为若低吹,渔扉远、篝灯上。 明朝舣棹东归,问芙蓉江溆,柳色无恙。 去去西风,定换了、一番萧爽。 我欲觅、栖鸥间去,悄地新蓝泼群嶂。 露下烟沉,月明潮起,尽无穷苍莽。 带风成韵,过雨吹凉,小园浮动春绿。 懒枕游仙,且觅取、诗人闲福。 尘外冰心,梦中瑶佩,一囊寒玉。 渐声闻悟彻,醒倚斜阳,寻秋水、南华读。 吾庐秀色天然,傍清流掩映,多种梧竹。 石翠萝烟,明画出、楚山屏幅。 问谁解、潇湘恨素,欲谱离骚未成曲。 最好无弦,抱来三径,与苍云同宿。 黛眉颦翠,玉指弦冰,少年心事愁忆。 感遇悲秋,借四柱、流泉幽抑。 酒晕难留,梦痕无据,可怜今昔。 看登场掩袂,匆匆心伤,伤心处、谁知得。 风尘我亦天涯,叹韶华易换,素鬓催织。 信美婵娟,空点染、楚词颜色。 但秋水、江湖照影,芳草年年寄兰泽。 九派浔阳,泪珠多少,到今朝犹滴。 乱蛩如絮,旧燕来窥,个侬心事犹昔。 嫩绿芭蕉,卷不尽、新愁盈尺。 被恋余熏,袜留纤影,客怀空积。 道云和再鼓,曲罢人遥,窗前雨,声声滴。 君家有个卢生,在邯郸道上,一枕轻掷。 省识家风,偏又阅、蓟燕陈迹。 只须向、炉边醉到,使者氤氲更谁觅。 此境迷离,耐人寻味,问何时醒得。 九峰醉月,万景呼云,记曾共留鸿爪。 一旦分襟,念旧雨、时间嘉耗。 信是飞黄,腾骧远去,才华绝妙。 看蕉弹霜肃,衮补风清,功名事、让年少。 何期变起仓唐,道莼鲈乡味,尽堪终老。 摆脱朝簪,不屑共、虱群争饱。 还载笔、来游锦里。 评竹撩花恣吟啸。 无奈离多,横吹又起,促乘风归棹。 钓丝秋雪,履迹斜曛,野塘凉意初著。 影没凫翁,换蒲稗、春波绵邈。 低艇谁移,短簃孤坐,鬓霜惊觉。 又迷茫万点,做弄新愁,还飘到、閒池阁。 微波自不通潮,甚惊尘乱飐,冷絮回薄。 卷叶西风,轻和入、数声哀角。 更休问、江湖雁影,眼底秋心仗谁托。 梦里沧洲,一般清浅,有红桑花落。 草痕消雨,柳影吹云,满湖铺上花气。 唤出佳人,荡三十六湾凉翠。 镜里烟鬟,风前罗袖,画来明媚。 认珠奁倒浸,第七阑桥,千重碧成寒水。 笑他客与香迷,任鸳鸯偷眼,兰棹同倚。 桃叶桃根,问得似、洛妃游戏。 怕花外、绿衣低唤,便认船名作芳字。 好剪横波,绿阴归去,折菩桃清醉。 月明千里,人坐空山,好风吹送琼瑟。 煮药香中,看卫玠、天生英物。 荷气生凉,麦秋含润,浪痕鱼没。 笑春风鬓影,一点琴心,怎消受、临邛客。 簪山白发词仙,洗贫家似水,冷透诗骨。 布谷声声,知唤出、故人相忆。 碧纱外、榴花胜火,笑比红裙最初色。 且醉钗边,晋阳笳吹,只胡儿听得。 病余疏酒,梦里惊春,琐窗尘暗瑶瑟。 短约无凭,悄不记、铜驼坊陌。 神镜霾云,药娥归海,晚烟愁碧。 但零歌剩舞,断续犹闻,朝元路,层霄隔。 衡端燕雀争平,聒羁人倦耳,冷泪偷滴。 怪煞东风,偏误却、彩鸾消息。 更谁与、敷红写翠。 斗草筹花竞春色。 雁羽差池,子规啼恨,满江南江北。 断云心远,丝雨梦轻,晚来飞电虚掣。 殿角春雷,合皂出、憎寒羞热。 严鼓欺花,冷烟笼水,坏陵弹雪。 认零金剩粉,乍澹翻浪,人天恨、空悲切。 都言雁足无凭,甚烹鱼溉釜,也误珰札。 嫩约钿车,难领略、郊游风物。 更谁与、调莺剪燕,染柳熏桃斗春色。 漫动愁吟,背人含泪,捻丁香千结。 单车驰使,过黄河桥,几供水仙,凉馨满襟。情致遥集,音节斯抗。 笛梅吹月,钵水容天,鬓丝惭对华烛。 借问年时,几醉倒,花前醽醁。 儿女英雄,为谁欢笑,为谁哀[哭]。 被零烦碎恼,秘怨神啼,都来占,眉峰蹙。 偏逢历劫天人,恰香花供养,绮梦慵续。 华艳千丛,料不抵,清芳一束。 待收拾,风云材略,并作温存慰寒绿。 日暮空阶,缟衣何处,倚萧萧修竹。 半湖帆影,双桨苇香,采兰人去如织。 水国阴多,已不是湔裙风色。 谁伴淩波,市桥寻问,酒家消息。 对芳时丽景,断送浮生,今天下沉酣日。 芒鞋步出山村,看青帘乍展,品位先识。 试入壶中,招素鹤紫裘吹笛。 记前度旗亭买醉,月底婵娟泛轻鹢。 旧事沉思,老怀凄艳,早潘郎头白。 翠烟缭绕,金粉罘罳,少年游事青踏。 水活长塘,锁一线、胥涛流狭。 吹到花风,望中帘影,小村高插。 听渔舟唱晚,幻渡人归,斜阳下,歌声答。 追思画壁旂亭,凭新词快赌,险韵争押。 过隙流光,惊此夕、指尖重掐。 笑经醉、湖山已惯,独少吴姬劝君压。 试待明朝,举觞相对,好黄河开闸。(吴语酒巡三杯,如黄河开闸板。) 轴帘霜紧,刬石烟疏,望中生怕秋色。 老柳斜阳,向院落层阴如织。 雁际云遥,桑边鬓减,不辞轻掷。 嫩琼钩静掩,绿绮长闲,金井外,无消息。 清魂楚些难招,剩黄花素水,为酹寒碧。 点检西风,行吟路旧游应识。 似深浅修眉画里。 残碣空山忍谁忆。 寸蜡消磨,天涯憔悴,凭阑愁绝。 潘郎秀影,温侯雄姿,歌台何处寻觅。 月暗星沉,逝去了,一代伶杰。 紫阙恩深,长安声价,似梦无迹。 为南昆振兴,绝艺流传,已吐尽,万斛血。 悲欢六十余年,经几度兴衰,几番荣辱。 难忘江湖,水茫茫,扁舟一叶。 仍未停,弦繁管急。 方显出优伶本色。 遗音在耳,一脉谁续,冷冷西湖月。 注:昆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周传瑛逝世已经两载。余与传瑛相识于一九五四年,时《十五贯》尚未进京,昆剧艺人仍在沦落中。相识于风尘,乃视为知音,虽历经风雨,与传瑛友情依旧。一九八二年,余为江苏昆剧院改编《玉簪记》,请传瑛、张娴夫妇来宁作艺术指导,余受益颇多。一九八四年秋,传瑛又接我去杭州,为浙昆写《京华梦》剧本。传瑛身患癌病,为振兴昆剧,培养青年,犹孜孜不倦,耗尽心血。一九八八年余去杭州,至朝晖新村看他。他在重病中,仍执笔不停,留下《认子》之工尺身段。此次见面,乃成永诀! 一九九一年秋。 |